2025/11/07哈佛教授在中山醫大開講 談醫學教育變革與全球發展五大趨勢
慶祝中山醫學大學65週年校慶,於11月4日舉辦首場「汝川醫學教育講座」,邀請前歐洲醫學教育學會主席(AMEE)、哈佛醫學院教授Subha Ramani以「Transforming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Five Global Trends」為題,從國際醫學教育觀點出發,解析未來醫療人才培育的五大趨勢,並與校內師長及附設醫院臨床醫師座談,探討人工智慧衝擊下的醫學教育革新。
Ramani教授指出,將影響下一代醫療專業人才的五項全球趨勢,分別是人工智慧融入臨床與教育、能力本位醫學教育(CBME)、高齡化與慢性病導向的社區照護、跨專業教育,以及醫療人員的福祉與專業認同。她表示,人工智慧正快速滲透醫療與教育現場,從影像判讀、病人監測到虛擬病人與模擬教學,皆可協助學生在安全環境中練習臨床判斷。然而,她也提醒,科技無法取代人與病人之間的關係,醫學教育應同時兼顧倫理思辨與科技應用能力,培育能平衡理性與人性的醫療人才。
Ramani教授強調,CBME中評量的目的不在於考試通過,而是確認學生是否具備安全照護病人的能力。她建議應建立明確的能力指標與形成性回饋制度,並透過教師校準訓練確保標準一致,以支持學生達成臨床勝任的能力。她也認為,隨著高齡化與慢性病人口增加,醫療服務也從醫院延伸至社區與長照場域,醫療人員需具備跨領域協作與理解社會資源的能力,才能真正回應患者生活品質的需求。
Ramani教授表示,未來的醫療團隊須具備共同語言與責任分工,跨專業學習應早在教育階段建立,並逐步與臨床品質指標連結。同時,醫療人員的身心健康與專業認同亦是教育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她提醒,醫學教育不僅在於傳授知識與技術,更應幫助醫療人員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價值,而人文教育正是建立專業認同的重要支柱,不應被視為附屬課程。
講座之後,Ramani教授與中山醫學大學董事長周英香、校長黃建寧、附設醫院總院長蔡明哲、副校長林俊哲、宋賢穎、醫學院院長葉兆斌、醫學人文中心主任楊仁宏及多位臨床教師共同舉行會談。Ramani教授先以「六步驟課程發展模式」分享課程設計原則,強調改革應由問題出發,先行小規模試辦,再依成效逐步推廣。她並建議讓學生在臨床前期及早接觸真實或模擬臨床場域,例如藉隨師觀摩(shadowing)、病人訪談、病房觀察或社區探訪,培養同理心與溝通能力,並建議可邀請退休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或病人參與課程,減輕臨床師資負擔。
面對實習課程的困境,臨床教學時間受限與AI帶來的新挑戰,Ramani教授表示,美國也面臨相同問題,但可透過短時高效教學,如在查房中保留10至15分鐘示範互動或進行Mini-CEX直接觀察與即時回饋,並將評量分散在不同臨床情境累積成果,以兼顧臨床照護與教學品質的維持。關於學生可能仰賴 AI 完成作業、教師難以判斷真實能力等疑問,她強調,醫學教育者必須具備AI基礎素養,引導學生理解資訊來源、模型限制、與偏誤風險(bias risk),培養其批判思考與驗證能力。
與會教師共同表示,Ramani教授此次的訪問中山醫大,剖析全球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及醫學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提出相當建設性的建議與可行的策略,包括早期臨床接觸、跨專業參與、短時高效的床邊教學、小規模試行課程與更具系統性的評量與有效的回饋等,將成為中山醫大因應AI與醫療變動的大環境,持續推動醫學教育改革,追求卓越醫學教育品質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