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重視專業技術的同時,如何深化對生命歷程的理解與關懷,也成為當代醫學院校的重要課題。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6日下午邀請曾登上2024巴黎文化奧運舞台的「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以「生命最終的溫柔──牽亡歌」為題,全程以台語分享從傳統民俗出發,帶領師生重新思考生死與人文關懷的意義。
牽亡歌是台灣喪葬儀式中極具代表性的陣頭表演,結合歌舞、戲劇等表演藝術與喪葬科儀,透過紅頭法師、尪姨、老婆、小旦與樂師等角色,搭配龍角、帝鍾、奉旨、烏鑼與木魚等法器,牽引亡魂回歸地府,也為生者提供情感撫慰與精神出口。林宗範表示,牽亡歌不只是送別的儀式,更是一種充滿溫柔的療癒行動,讓亡者安息、生者釋懷,在聲音與儀式中完成對生命的最後陪伴。
現年35歲的林宗範,從小自學製作殼仔弦(椰殼胡琴)的方法,並熱愛傳統民間歌謠。中學時期開始接觸牽亡歌,後成立「風中燈牽亡歌團」,並吸引當代劇場界合作開發音樂劇「勸世三姊妹」,讓傳統儀式走入現代舞台。2024年,他更受邀於巴黎文化奧運園區演出,將台灣文化推上國際舞台。本次講座中,他除了講解牽亡歌的歷史與表演形式,也現場演唱代表曲目,讓師生感受其蘊藏的情感張力與文化深度。
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林培雅指出,舉辦這場講座是希望學生跳脫醫學中對理性與科學的相對偏重,而從民俗文化中重新看見人與人的情感連結與臨終關懷。她強調,若醫學教育過度著重技術訓練,可能會忽略對人的同理與陪伴。牽亡歌雖源自民間,卻傳達出與生命哲學、生死學、醫學人文等概念相通的價值,有助於學生培養更深厚的人文素養與生命敏感度。
林培雅表示,通識教育的角色正是搭起專業與人文之間的橋樑。透過牽亡歌這樣的文化講座,學生不僅學會用多元的視角看待生命與死亡,也學會在未來臨床工作中,以更溫柔與體貼的方式,面對病患與家屬,實踐醫學人文的精神。
【媒體報導】
中央社
中山醫大通識課解析牽亡歌 師生思考生死與關懷
聯合新聞網
中山醫大通識課解析牽亡歌 師生思考生死與關懷
華視新聞網
中山醫大通識課解析牽亡歌 師生思考生死與關懷
經濟日報
中山醫大通識課解析牽亡歌 師生思考生死與關懷
中時新聞網(寶島)
中山醫大邀樂師演出「牽亡歌」用民俗文化談生死
中時新聞網(校園Campus)
中山醫大「牽亡歌」 用民俗文化談生死、說人文
中廣新聞
醫學教育不只專業技術還有人文關懷 中山醫大「牽亡歌」講座談生死、說人文
民眾日報
用民俗文化談生死、說人文 中山醫大邀林宗範彈唱「牽亡歌」
中華日報
中山醫大通識課透過「牽亡歌」用民俗文化談生死、說人文
報新聞
傳統牽亡歌走進醫學殿堂 中山醫大探索生死人文關懷
贊新聞
法器變教具!中山醫大用牽亡歌培養醫師溫度
暢新聞
中山醫大「牽亡歌」講座 以民俗文化探討生死與人文關懷
網路社區報
中山醫大 用民俗文化談生死論人文關懷
真晨報
中山醫大舉辦「牽亡歌」講座 深化學生生命關懷與人文素養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中山醫大「牽亡歌」用民俗文化談生死、說人文
新地球傳訊網
中山醫大「牽亡歌」 用民俗文化談生死、說人文
1111產經新聞網
中山醫大「牽亡歌」 用民俗文化談生死、說人文
TUN大學網
中山醫大「牽亡歌」 用民俗文化談生死、說人文